紫藍杜鵑:常綠小灌木,有時成墊狀或半匍匐狀,高0.3-1.5米。幼枝密被淡褐色有柄鱗片;葉芽鱗早落。葉革質,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形、卵形,上面灰綠色或暗綠色,下面顏色多變。花序頂生,傘
紫藍杜鵑:常綠小灌木,有時成墊狀或半匍匐狀,高0.3-1.5米。幼枝密被淡褐色有柄鱗片;葉芽鱗早落。葉革質,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形、卵形,上面灰綠色或暗綠色,下面顏色多變。花序頂生,傘狀成圓球形,有花6-10朵;花冠寬漏斗狀,長13-20毫米,紫藍、靛藍、紫色或玫瑰色。蒴果卵圓形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于巖坡、峭壁、林緣、山坡草地、高山草原及高山杜鵑灌叢中,產中國四川和云南。緬甸也有分布。該物種因花朵美麗,顏色鮮艷,人工栽培,具有多種雜交品種,有較高的園藝價值。
紫藍杜鵑是常綠小灌木,有時成墊狀或半匍匐狀,高0.3-1.5米。幼枝密被淡褐色有柄鱗片;葉芽鱗早落。葉革質,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形、卵形,長1.6-4(-6.5)厘米,寬0.6-1.7厘米,頂端圓或鈍,有短突尖,基部楔形,有時下延于葉柄,邊緣近淺波狀,上面灰綠色或暗綠色,被淡色和暗褐色混雜的鱗片,相鄰接或重疊,下面被二色鱗片,鱗片顏色多變,黃色或深褐色,黃褐色或銹色,灰白色或深黃褐色,近相鄰接或重疊;葉柄長1-6(-9)毫米,被黃褐色鱗片。 [2]
花序頂生,傘狀成圓球形,有花(4-)6-10(-15)朵,花芽鱗在花期宿存或偶脫落;花梗極短,長1-2(-5)毫米,被鱗片;花萼發達,綠色或帶紫紅色,長3-6毫米,裂片長圓狀或卵形,基部被少數鱗片,具中央鱗片帶,邊緣有長睫毛,或偶有疏鱗片;花冠寬漏斗狀,長(10-)13-20毫米,紫藍、靛藍、紫色或玫瑰色,外面被短柔毛,無鱗片,花管長4-9毫米,內面喉部被毛,裂片開展,較花管長,約6-11毫米;雄蕊(5-8)10枚,與花冠近等長,花絲近基部被一簇綿毛;子房長約2毫米,5室,被鱗片,有時頂端具一簇毛,花柱紅色,較雄蕊長,長14-20毫米,下半部常被疏毛。
蒴果卵圓形,長4-6毫米,被鱗片,頂端毛簇常宿存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杜鵑花產于高海拔地區,喜涼爽濕潤的氣候,惡酷熱干燥。要求富含腐殖質、疏松、濕潤及pH在5.5-6.5之間的酸性土壤。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,耐干旱,瘠薄,土壤pH在7-8之間也能生長。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,生長不良。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,但不耐曝曬,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,并經常以水噴灑地面。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,以春梢為主。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-20℃,5-6月開花,杜鵑花耐修剪。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,所發新梢,當年均能形成花蕾,過晚則影響開花。